破题城乡饮水安全建设困局 政府企业百姓三方共赢——江西水利投资集团打造城乡供水一体化“乐平模式”
近年来,为实现城乡统筹发展,我省大力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省水利投资集团在全面负责实施城市供水和农村自来水工程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在乐平打造“全省率先、全国前列”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典范,让农民在用水方面享受到了与城镇居民“同网、同质、同价、同服务”的四同待遇,彻底解决了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得到了水利部的肯定,继而在全省进一步推广。
城乡用水矛盾突出 饮水工程弊病诸多
“几年前,家里饮用的是井水,碱性重,热水瓶里总有一些白色沉淀物,水喝起来还有异味。”乐平市高家镇官庄村村民吴秋荣称。
据了解,乐平市农村居民饮水多直接取用乐安河或其支流水源,有的打井取水。由于近年来乐安河受重金属污染影响,加上地下水钙镁含量较高,沿乐安河流域的城乡50万居民饮水面临不同程度的污染威胁。
为解决这一民生难题,当地政府从2005年开始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依靠中央和省财政的政策性补贴及居民自筹资金,到2008年底,共建成集中供水工程56座,分散供水工程5233处,覆盖了6.1万农村人口。
“从运行情况看,在一段时期内缓解了一部分人民群众的饮水需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问题逐渐暴露。”乐平市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尽管政府倾尽全力,从运行情况看,这类农饮安全工程的可持续性并不强。”
该负责人分析称,农饮安全工程存在着四大问题:供水设施一般由村委会、农民用水户协会或个体承包等形式进行管理,农村缺乏专业技术、管理人员,管理不标准,运行不规范;部分供水工程水质净化和消毒设施不完备,已经安装消毒设施的也因技术人员不足和运营资金少等原因,基本不用或少用,同时水质检测和监管不到位;工程规划时多数以单个村或数村为单位进行设计,工程规模偏小、覆盖率低;多数工程以河流或地下水作为水源,过度抽采造成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同时河流及地下水易受工商业和生活污染源污染。
另一方面,城市供水也存在着系列问题。乐平市城市供水始于1977年10月建设的自来水厂,该厂属全民国有企业,由于受体制机制影响效益较差,对老城区管网改造和新城区扩张建设基本上无力跟进,凡需投入只能向政府要钱。
与此同时,乐平市城区管网及设备设施老化严重,漏损率高达60%至70%,水质、水量和保障率都难以达到国家标准。这些问题导致城乡居民出现水质性缺水,用水矛盾突出。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除了在便利性上有明显改善外,水量充足率、供水保障率、检修及时率和水质合格率虽有改善,但不能完全达到国家标准,而且可持续性不强。老的供水模式由于城乡脱节、分散供水,无法彻底解决城乡居民饮水安全问题。乐平市在实施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以前存在的问题,在全省有一定的共性和代表性。”省水务集团公司董事长胡晓青说。
喝上干净、卫生的自来水,成为城乡居民迫切的期盼。让农村居民喝上城市自来水、让城市居民用上来自农村的优质水源,成为政府和企业共同的目标。
政府、国企携手 “乐平模式”打破城乡二元化供水局面
为彻底改变城乡供水市场格局,整合当前散、小、乱的农村供水市场,确保城市和农村居民在用水方面享受同等待遇,省水利投资集团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管理优势和资源优势,在全面负责实施城市供水和农村自来水工程过程中,探索出了一条独特道路。
自2009年起,省水利投资集团下属的省水务集团公司与乐平市政府开展战略合作,共同出资组建乐平润泉供水有限公司。在乐平市创建了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目标、以政府为责任主体、以企业为投资主体的城乡供水一体化模式,采取一家公司运营、一张规划实施、一个标准建设、一个模式管理的办法。
省水利投资集团负责工程建设、运营管理及并购覆盖范围内已建的所有供水项目工程。以省水利投资集团为主体,新建一座10万吨/日规模的供水工程,覆盖乐平市城区及周边、水库到城区供水管网沿线的10个乡镇街道;参照周边县市标准确定新水价,并实行城乡同网同质同价。
乐平市政府将自来水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和全部资产整体无偿移交给润泉公司;按国家政策给予企业建设用地、税收、规费等多项优惠和减免;市政府保留的股份分红也全部返还给润泉公司,用于弥补城区水网改造及维护经费。
省水利投资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齐伟称,这是企业的一个战略选择。“企业在承担水利融资功能的同时,自身也要发展。国家投入饮水安全工程建设对企业来说是个机遇,建设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虽然目前不赚钱,但企业拥有了供水资源和市场,未来一定会有可靠、稳定的收益。”
截至2015年,企业与政府累计投资9.6亿元用于改造乐平城乡供水系统,乐平市供水能力由原来的3万吨增加至16.5万吨。全市90多万人口供水实现了“一统筹、五统一”,即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水价、统一水质、统一标准、统一服务。城乡居民饮用水水质、供水状况及服务态度发生了巨大变化。
“卖纯净水的倒闭了,修水壶的关门了,饮水机当废品卖掉了,要求自来水开户的越来越多了。”这是当地老百姓对工程实施后生活变化的形象描述。
省水利投资集团与乐平市政府的这一共同探索,成为“全省率先、全国前列”的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典范,得到了水利部的肯定,并被誉为“乐平模式”,也列入2014年江西国有企业发展升级十大亮点之一。
目前,“乐平模式”已在我省39个县(市、区)推行。自2009年以来,省水利投资集团共承担了城乡供水建设项目100多个,项目总投资额80多亿元,日供水规模300多万吨,覆盖人口超过1200万人。其中,农村人饮工程项目建设投资达9亿多元,受益人口超过200万,使农村自来水成为继电力、电信后另一个农村居民可享受的普遍服务。
启示:政府、企业、百姓共赢 质量、规模、效益齐飞
“在政府公共服务品投资能力有限的情况下,农村自来水工程通过政策扶持、财政补贴,引导产业资本投入,实现了规划整体化、资源配置高效化、运营体系化、投入可持续化、管理专业化、权责一体化,最终实现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水平的切实提升。”省水利投资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喻小平称。
省水利厅厅长罗小云表示,“乐平模式”不但打破了城乡供水分割的局面,也打破了单纯依靠政府或市场的建设管理模式,以政府加市场“两条腿”走路。同时,实行城乡一体化供水,一改原先分散的管理模式,供水工程走向集中化、区域化和网络化,能提供优质、可靠和可控的自来水。
总的来看,“乐平模式”带来几点启示:
——共享发展,三方共赢。在该项目实施中,乐平市农民得实惠:安全饮水问题得到了彻底解决,喝上了卫生达标的自来水;开户初装五项费用从以前每户投入3000至4000元,降至每户300至600元;农村居民水费和服务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待遇。
对于乐平市政府来说,用活了项目资金,发挥了最大效益,建成了民生工程,有效履行了承诺。
对于省水利投资集团和润泉公司而言,资产得到扩张,用户量迅速扩大,树立了良好的企业品牌,为今后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奠定了基础。
整体而言,实现了“政府尽其责、人民受其惠、企业得其利”的目标。
——优势互补,绿色建管。城乡一体化供水工程要实现可持续运营,建设和管护都非常重要。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积极参与到以水价确定、水质监测为主的管理环节,确保供水的公益性。经营管理方确保工程规划设计的先进性、科学性以及施工质量的可靠性、优良性。作为经营管理主体的润泉公司,加强对水源地、取水头,输水管网、水处理等设施的管护和水质的定期检测。彻底改变过去建管分离、重建轻管甚至不管的情况。
——畅通渠道,开放融资。省水利投资集团通过国有四大银行及国家政策性银行的长期、基准利息贷款,解决投入不足、融资成本高的问题。由于企业的进入,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性资金的杠杆率提高数倍。未来水价市场定价机制实施到位后,企业实现盈利,还能通过资产证券化、发债、融资租赁、上市等方式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
乐平市在资金投入上,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主动引进合作伙伴,利用省水投这一平台整合、盘活了沉淀资金、项目资金、企业资金、银行资金及一部分群众自筹资金、民间资金,形成多元化的筹资融资渠道。
——规模经营,效益提升。“自来水业是典型的规模型经济,流域化管理、区域连片运营成为未来水资源有效利用和提高运营效率的有效形式。城乡一体化供水实现后,随着用户的增加,边际效益上升,边际成本下降。企业有了效益,就有了规范运营和管理的资金保障。”胡晓青说。
同时,乐平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做到规划起点高、覆盖面广、可持续性强。着眼于经济性、便利性和可持续,合理布局水源地、水厂、管网,并为未来城镇化率进一步提高和产业园区发展预留了空间。在资金保障充足的情况下,乐平市六年就解决了90多万居民安全饮水问题,效率是农饮工程的数倍。
齐伟表示,“乐平模式”的意义是政府与企业合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且其方式可复制和推广。“乐平模式”在我省有六年的实践基础,可在更大范围实施并总结、完善。
(转载自新华社《江西领导专供》2016年第42期头条,10月24日出版)